周思聪(1939~1996),1955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思聪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擅长水墨人物画,兼及花卉,偶作山水。造型能力强,早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情节性,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自80年代起,她又致力于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使之更为精练,并富有意趣。代表作有《矿工图》组画、《高原风情画》组画、《荷之系列》等。另外,她还善于油画,多表现人物风情。出版有《卢沉、周思聪作品集》、《坑夫图——周思聪画集》、《周思聪画人体》、《周思聪水墨画》、《周思聪画集》等。代表作品中国画《万寿山一角》1959 年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人民和总理》获1979年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1985年创作《正午》获第6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周总理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 镜心
清洁工人的怀念
纺织工人无限热爱周总理
《纺织工人无限热爱周总理》素描稿
《长白青松》画稿
周思聪 代表作品 仕女图 艺轩书画院收藏,本幅作品可以出售转让 QQ138218888
毕业答卷 149×189 1976年(与汪二可合作)
水墨人体写生
一、周思聪作品中情感变化的成因分析
周思聪在艺术观念上坚信“艺术是人性、人的感情结晶”,这取决于在青少年时了解到的珂勒惠支、丸木位里和赤松俊子。画面上简洁的线条、受难者的形象、夸张的形式打动了她的心,影响着她以后的创作方向。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社会上的压力、思想上的束缚,改变了周思聪原来的单纯,使其变“灰”了。但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等诸位大师在思想上塑造了其写实的艺术风格。美院毕业后,有了独立创作的基础,为描绘建设新气象画了些有生活气息的工农兵模范形象。周思聪一直自发地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那种情感,在创作中明确地反映出来,包括文革后对周总理的描绘。她对周总理的感情跟当时所有人是一样的。经历文革之后,她渴望表现悲剧题材,对人生种种感受及心理上的创痛,凝聚成一股待发的力量。《矿工图》系列问世。为了更好的关注现实,看到底层民众真实的生存状况,外出写生时偶然的机缘了解了大凉山彝族少女那纯朴而原始的人性之美,继而创造出彝女系列。然而,疾病缠身,后期创作只能靠原来的积累,这时也造就了她画中“淡”的心境。她觉得“画荷花时水和墨的痕迹使人很愉快,在生病的时间给我去多安慰。”她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艰辛、烦恼化作一片纯净清幽的笔墨。
二、周思聪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特征
周思聪在创作时主张用感情画画。她曾写:“我爱静谧的大自然,我爱平凡的人。”她的艺术道路,大体上经历了从写实、表现到抒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作是《人民和总理》。此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注、对总理的怀念和总理对她的影响。这幅作品是因邢台大地震震撼了她,给了她很大的触动,才有了创作的冲动。由此,她还亲自到邢台观察、体验、了解人们的生活。为了抒发真情实感,还寻找和创造了相应的表现形式。
《矿工图》系列是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周思聪运用现代艺术中的元素打破时空、强化抽象结构、大胆夸张了人物形象。感情决定形式,她讨厌艺术的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反对形式主义。她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画面中痛苦、扭曲的形象使观者触目惊心。在构思和创作这幅巨作的过程中,她将复杂的、包含着社会理想和人性求索的主题表现出来,即将自己心里想说出的话讲出来。而这些画至今我们还能读出历史上的灾难,看出全民族的危险状态。
晚年的彝女系列和荷花系列是周思聪对艺术创作更为成熟、深入的写照。《秋林负薪图》中彝女的朴实、敦厚、可爱、童趣都呈现在眼前。诗一般的意境让人有极美的、平静的、恬淡的享受。早期的荷花系列,物象较写实,后来趋向于单纯,以墨为主,越画越虚。这是周思聪向往的清净世界。那里包含着宁静、自然、清澈、和谐等诸多品格。而在这些画中,也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这就是她真实的一面,她一生的感悟。
三、对后世的影响
儿童所画,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观。孩子不可能熟悉解剖、透视、素描关系,他们只是随心所欲,让感情奔跑。这正是周思聪绘画的境界。她一生用感情作画,热爱自然,关心普通人,关心民族、国家。她的这种心态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晚年的周思聪因疾病所困,经常靠服用激素减轻病痛,但其仍然坚持作画。她心灵深处,她的爱心和她对画画无限的热爱让其战胜一切病痛,完成了一生的追求。周思聪,这个女画家在当代艺术史上无疑是个标志性的人物。她对推动现代的艺术发展也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个过程当中,用其自身的“感”和“悟”影响着一代人,也继续影响着以后的人。
咨询电话
0510-87612798